3个女生用区区RM30创业卖便当 如今营业额已突破350万!
这是3个女生,为了协助难民而以仅仅30令吉就开启创业之旅的故事。
时间回到2013年,一群大学生在难民学习中心担任志工。执教3年后,许多学生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辍学。这群志工老师们发现此情况,问了自己一道问题:“我们该如何帮助难民社区的父母实现经济稳定,让他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?”
2016年,曾担任志工老师的李瑞玲、林月金和林淑娴,3人携手创办了PichaEats── 一家旨在重建大马难民生活的食品企业,让难民厨师在家中烹饪食物,公司则负责包装及销售,把食物的收益中50%付给厨师,供他们购买食材及生活费,另50%作为公司的营运、包装、交通及训练费用。

PichaEats自创立以来,已与35位来自叙利亚、缅甸、阿富汗、巴勒斯坦、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的厨师合作,制作出13万份餐食,创下350万令吉的营业额,并已支付约250万令吉的薪水给厨师,以确保所有 Picha 儿童都能接受教育。3位联合创办人也因此登上2018年福布斯亚洲U30榜单(Forbes 30 Under 30 Asia)。
李瑞玲透露,公司利润率约为12%,但也有几个月仅仅是勉强达到收支平衡。
PichaEats总执行长林月金则感慨道:“在利润和慈善之间找到平衡总是非常困难。”
区区RM30启动资金,究竟是如何创业的?
林月金曾在受访时透露,在发现难民所面对的教育问题后,她们在一场论坛的讲座会接触到社会企业模式,激发了兴趣。这是可以持续帮助社区的一道光,于是她们仨以小型模式尝试创业,希望走出一条路来帮助难民。
“我们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30令吉,是的,就只用30令吉来购买食材让难民烹饪,试吃了、拍照,再询问身边朋友是否要购买有关食物。朋友先付钱,我们才把食物送过去,钱是这样转出来的,当时并没有筹集大笔资金进行这门生意。”
林月金说,接获第一份订单时,她坚持将难民厨师的故事分享出去。当时的食物仅以普通塑料袋包起来,但她将自己撰写的厨师故事打印出来,再用胶纸粘在包装外。这份坚持是为了让别人觉得:你享用着的食物是如此具有影响力,而这概念也一直延用至今。
创立时,公司取名The Picha Project,而 Picha是一名难民小孩的名字,她们从Picha身上看见热情、善良及乐于分享的个性。以Picha命名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,公司是为了人们而创立,要持续发展把影响力带给更多家庭。
2019年,她们将公司易名为PichaEats,把公司塑造成与食品有关的企业,且持续经营PichaEats并不会特地强调自己是一家社会企业,而是在经营送餐服务生意,只是合作对像是难民。
训练一名厨师平均需要3个月,包括训练他们保持卫生、切菜、清理肉类食材及烹饪大马风味的食物,而且十分讲究食物卫生及包装,每份食物皆需过磅,并按照规定的份量进行包装。
部分对烘焙感兴趣的难民,企业就透过内部或志工厨师教导烘焙技巧。
创业初期 饱受外界质疑
林月金说,创业初期的挑战有很多,包括不懂得经营生意、面对客人及难民都有不同的挑战,但她认为只要团队齐心合力,一切都能迎刃而解。
初创时因不太会拿捏食物烹饪方式及大众口味,顾客对食物给了负面评价。但她以正面态度看待,认为消费者的反馈,代表着他们的关心,需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。接受批评才会进步,所以到今天,PichaEats还是一直在进步中。
经营期间,少不了有些声音在质疑:自己人都照顾不了,还要照顾难民?可是在PichaEats的视角,看到的只是人,没有马来西亚人和非马来西亚人之分,需要帮忙的话就去帮忙,只是正巧对像是难民。若未来其他社区有需要,她们也会尽量帮忙,只是该公司目前专注在难民社区。
PichaEats在疫情和管制令前主要为各企业和活动供应自助餐,疫情期间则改变生意模式,转为以订购方式售卖冷藏食物,消费者可订购每月派送的3、6或9份食物配套,这些食物只需重新加热便可食用。该公司也于2020年杪开始与Grab合作,在该平台上售卖食物。
作为领导,林月金会先让公司在这一两年先稳定下来,再继续扩展,同时也会探讨其他食物及生意模式,包括制作饮料。
资料参考:petvigorous.com、大马最快报、forbes.com & PichaEats官网
Photo credit:petvigorous.com
来聊一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