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月薪RM3600 却能累积财富 “我40岁拥有2套房产!”
年收入30万令吉的时候,存不到钱;反而换工之后,每月薪水只有3600令吉,却能够累积财富,还在40岁之前买了两间房产。这是怎么一回事?
景皓自学院毕业后,即进入一家旅游公司担任导游兼营销。当年旅游业十分景气,业务奖金加小费,年收入20万至30万令吉是平常事。
虽然从事旅游业期间赚得多,但花费也大。常当空中飞人的他,一出国就买个名牌包,习惯以名牌装身,加上交际与娱乐费用也大,他工作3年的存款也才不过6万令吉。所谓的高收入也纯属表面风光,其实里子光光。这让对自己财务有所反省的景皓来说,是时候做出改变了。
为了拥有第一桶金,景皓不仅决定转换跑道至金融业,还“强迫储蓄”。
刚踏入金融业的他,只是个业务助理,月薪才3600令吉,后来因表现好而加薪至5000令吉。
但正因为赚得少,他开始每月严格管控开支,强迫自己把薪水的约50%储蓄起来。 2年半的时间,他成功存到了6万令吉,当中不包括投资所获的收益。
然而,这存钱的速度对景皓来说,依然很慢,而且光靠储蓄是不够的。于是,2000年,30岁的他开始认真思考“财务问题”。他认为要累积身家,除了管紧紧自己的开销与增加盈余,更要积极创造获利收入。通过什么方法呢?答案是:自我增值。
景皓陆续考了5张理财证照,后来还获得加薪机会,月收入增加至9000令吉,年薪平均达10万令吉。 2008年,他又利用工作之余拿到国际金融研究所文凭,晋升小主管职位,年收入达到约15万令吉。
随着收入越来越高,景皓开始设定中长期财务目标,并提高自己的年度储蓄率达50%,设定每年基金、股票等投报率至少15%以上。
置产方面,他于2003年趁房价修正之时,把从储蓄与基金投资赚来的钱,提出部份作为头期。2011年,他再把薪资的三分之一投资在第2间房产,来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欲望与支出。
50%资金用于置产
目前,景皓在资产配置上,把50%的资金置于房产,30%资金放在积极型的股票型基金,保留20%现金流动。
当景皓被问及理财心得时,他说:“除了要懂得在专业上投资自己,增加本业的薪资收入及投资业外报酬外,做好财务控管,是我累积财富的重要关键。”
他强调,有效率的财务规划力与执行力,就是他完成人生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关键。
例如,在缴清第1间房贷后,他再度拟定近3年的理财目标,依序为:再买1间房产、2年后结婚,以及3年后想换一辆车……等等。之后,他再依此评估,调整每年的储蓄率和投资报酬率。
“我也曾想过不顾一切把自己相中的车子买下来,但一算发现,如果打乱计划换一辆新车,其他理财目标就必须延缓了。一想到这里,我就不会冲动消费。”
资料参考:幸福熟龄
来聊一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