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数千令吉资本,成就数亿令吉企业的创业成功案例!
48年前,他仅以RM5000的资本经营一家小型皮革制作工厂,只有8名以家族成员占多数的员工。如今,他的公司不仅已上市大马证交所,市值更是接近4亿令吉,并成功进军海外市场,成为马来西亚顶级时尚品牌。
他,就是大马时尚品牌BONIA的创办人张送森。
以“低调奢华、优良品质、精致手工”闻名的BONIA品牌,秉承意大利优雅而奢华的设计理念,凭籍高雅、经典、尊贵、独特的形象快速发展快半个世纪。其不仅在大马时尚界站有一席之位,业务版图亦拓展至印尼、越南、日本、中国、台湾、中东等地,引领马来西亚的时尚潮流站上国际舞台。
创建于1974年的BONIA,是一个家族企业,创办人张送森是10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。
张氏家族来自一个位于马六甲的小乡村,家境贫穷,主要靠农业为生。由于家庭负担不起学费,年仅15岁的张送森便辍学,离乡背井到槟城当一名皮包制作学徒。
凭着无比的毅力、勤奋和责任心,他掌握了制作皮包的技术,并在2年后到吉隆坡和新加坡继续学艺,深得当时老板的赏识和信任,即使是小学徒也开始有机会全面接触皮革行业生产线。
向亲友借RM5000创业
经过多年行业的经验积累,张送森21岁那年准备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那时在新加坡的他,向亲朋好友筹借了RM5000作为创办第一家皮包厂的创业资本。
创业初期,公司只有8名员工,张送森身兼多职,从联系客户到拓展市场,从设计产品造型到生产制作,甚至连开车运输他也得一手操办,整个团队从早工作到晚;随着业务不断扩展,在80年代增聘人手,身上工作才一一卸下。
虽在新加坡设厂,但他没忽略马来西亚的市场,于1976年在柔佛新山开设了一家工厂。当时的他把都放在了产品扩大经营和产品设计等方面,对打造自己的品牌并没有多大概念。
直到1977年,张送森和友人远赴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参观皮制品展览会,才萌生了缔造自主品牌的想法。
他被意大利雕塑家詹波隆那(Giambologna)的作品所吸引,从中取得灵感为品牌取名为“BONIA”。后来发现“BONIA”是一种罕见植物的意大利语,这令他对这名称更具信心,因此便将“BONIA”注册为商标。
尽管首家工厂设在新加坡,但BONIA品牌创办以来,仍被国际定位为大马品牌,总部也设在大马吉隆坡。
启动新模式 货售出后才算账
自从BONIA品牌诞生后,张送森对皮包原料和制作方面更严谨,另外也参考意大利的皮革手艺及发展品牌形象塑造策略。当时的他才深诣,拥有品牌加持的产品,“身份”显得更高尚,身价也随着往上升。
在1980年代初,公司的皮包采购员都是拿着皮包样品到百货商场谈生意。然而,大部分商家都是采用先买货后上架的方式,以致他们必须承担包包卖不出的亏本风险,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。
为了不给商家造成心理压力,张送森想到以寄售的方式售卖产品,也就是货售出后才算账。这种做法一开始并不被其他同行看好,结果BONIA产品的摆放位置在店内渐渐扩大,同时也请来售货员冲销量。不出3年内,公司的营业额节节上升。
宝利机构(BONIA)于1994年在大马上市后,利润额达至逾千万令吉。但是,1998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风暴令公司陷入一个大危机。张送森使用套现策略和自愿遣散计划度过危机。
约2年后,公司重振旗鼓,业绩再次往上冲,并于2014年取得佳绩,赚取约6300万令吉的利润。
目前,集团最近5年的平均营业额,约落在4亿令吉水平,公司市值则高达3.8亿令吉。
谈及塑造BONIA品牌的关键点,宝利机构集团董事经理拿督张兴庆曾在媒体报道中指出,“品质最重要!我们经常和不同国籍的设计师合作,尤其是意大利的设计师,因为我们的品牌理念和灵感都是源自意大利,而且款式紧随着最新时尚潮流,致力推出更高素质的产品。”
站稳东南亚 立足亚洲 放眼全世界
最近几年的宝利机构,将重心往海外发展,目前已经在印尼奠定良好基础,当地业绩直线上升;越南则是新兴发展国家,拥有无限潜能。
而中东市场,该公司多年前已站稳阵脚,未来计划大力拓展这三地的市场。
鉴此,张送森亦给企业定下目标:站稳东南亚,再立足亚洲,放眼全世界。至于打入欧洲甚至横跨五大洲,则必须靠一步一脚印地去完成。张送森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:“如果目标无法在这一代人完成,那么就留给下一代去做。”
宝利机犹如一艘家族商船,由一个人掌舵,一家人拉帆索,齐心协力跨过每一次的狂风巨浪。目前,张送森的4个儿子与1个女儿皆在宝利机构工作,负责不同的岗位和部门。
但今年68岁的张送森,仍担任集团执行主席的职务。
如今,宝利机构旗下除了BONIA、Carlo Rino及Sembonia,还包括Braun Buffel、Valentino Rudy、Santa Barbara Polo & Racquet Club、Renoma、The Savile Row Company等,阵营极为鼎盛,全亚洲共计超过700家分行。